发布源:深圳维创信息技术发布时间:2020-10-20 浏览次数: 次
近十年数据泄露事件大观近来,国内外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密集发生。
11月30日,万豪发公告称旗下酒店喜达屋5亿房客信息被泄露;12月3日,社交平台陌陌3000万用户数据在暗网被销售;12月4日,问答网站鼻祖Quora遭恶意攻击,1亿用户数据被窃;12月10日,谷歌因可能出现的数据泄露问题关闭旗下产品。
大数据时代,数据不仅是企业的核心财产,也事关用户最关心的隐私安全。
然而,数据泄露事件却屡屡发生。
本文梳理了近十年来有关企业数据泄露的报道后发现,企业数据泄露事件不仅发生频率未减,被泄露的数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。
数据泄露:中招的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数据泄露是指“受保护或机密数据可能被未经授权的人查看、偷窃或使用”。
互联网公司则是数据泄露事件的多发领域,包括阿里、腾讯在内的知名互联网公司都被爆出过数据泄露的负面消息。
不过,不少公司并不承认用户数据发生了泄露。
在2013年支付宝数据泄露事件中,支付宝称泄露非通过其网站,而且泄露的只是账号名,不构成安全威胁。
而发生在2015年的数亿网易163、126邮箱账号泄露事件中,网易的回应也和支付宝类似——账号密码泄露源于第三方网站,不存在自身用户数据库被泄露的问题。
大部分数据泄露是由黑客攻击导致。
根据IBM公司(国际商业机器公司)发布的研究报告(《2018 Cost of a Data Breach Study:Global Overview》)显示,数据泄露的主要原因是恶意和犯罪攻击(48%)。
除了攻击漏洞、使用病毒外,黑客会利用人们在不同平台账户使用同一账号和密码的习惯,通过“撞库”(通过已泄露的账户和密码去登录其他网站)的手段来侵入更多网站。
而很多掌握大量用户数据的企业从未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系统,这让泄露事件难以被阻止。
2011年年底,中国互联网爆发了史上规模最大的数据泄密事件,包括天涯社区、百合网、人人网在内的多家网站被指用户数据疑遭泄露。
让人大跌眼镜的是,最早被爆出数据泄露的CSDN论坛,被发现使用明文存储密码,这样一个以程序员为主要用户的大型社区,却没有使用任何加密保护。
“互联网+”时代,企业的数据安全挑战会越来越严峻。
越来越多的行业也要建立应对数据泄露的机制。
由于越来越多的设备、平台相互联通,以及云计算、物联网的不断融合,数据泄露的高风险将不再仅限于互联网行业。
2017年10月,一家医疗设备公司存放在亚马逊云存储库的47GB医疗数据遭破解,15万患者的姓名、地址、医生和病例纪录等隐私信息被泄露。
面对数据泄露,多数企业反应迟钝用户数据的重要性对企业而言不言而喻,然而,大部分公司并没有应对经验和有效的反应机制,甚至都不能快速察觉数据遭遇泄露。
在IBM公司发布的报告中,企业发现数据泄露的平均时间是197天,而控制住由此产生的后果还额外需要平均69天。
发现和控制的时间越久,由此产生的损失也越高。
国际知名酒店集团万豪国际在今年11月底告知外界旗下喜达屋酒店预订数据库被外人访问。
令人震惊的是,数据库早在2014年起就遭黑客入侵,但直到2018年9月,万豪才收到内部安全工具的警报。
这意味着2018年9月及之前,喜达屋酒店预订数据库中的宾客信息都一直在泄露。
“迟钝”的不止万豪一家,事实上,连许多高科技公司都迟迟没有发现自己的用户数据遭遇泄露。
雅虎曾在2013年、2014年多次遭遇黑客攻击,被窃取了大量用户信息,察觉时已是三年后。
2016年9月,雅虎调查后发现约有5亿账号数据在2014年时被泄露。
到了同年12月,雅虎才发现2013年的攻击导致自己10亿用户数据被破解。
直到2017年10月,雅虎发现自己当年所有的用户数据都已泄露,30亿用户账号无一幸免。
企业数据泄露的损失有多少?数据泄露带给企业和用户的损失不容小觑。
IBM的研究报告调查了全球477家公司过去一年2200多起数据泄露事件,发现大型数据泄露的代价十分高昂。
平均来看,泄露百万条记录会导致损失2.8亿人民币,而泄露5000万条记录的损失高达24.1亿人民币。
而不同行业的数据泄露成本也不同。
在监管较严的行业,如医疗保健和金融行业,数据泄露的成本非常的高,而物流、酒店行业的数据泄露成本就要低很多。
虽然中国公司并未被列入调查范围,但这一结论依然可以参考。
对公司而言,数据泄露的损失主要由检测与升级、通知各方、赔偿与罚款以及用户流失这四个方面构成。
在监管较严格的地区,数据泄密的罚款非常大,由此带来的股价下跌也经常发生。
今年5月,旨在保护用户数据的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》(GDPR)在欧盟生效,企业如果没有保护好数据而导致数据泄露,将会被处以1000万欧元(约合7825万人民币),或全球年营业额2%的高额罚款;而主动泄露用户数据的,处罚将会翻倍。
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在中国,还没有企业因数据泄露问题而被重罚。
虽然现行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并不少,重庆大学网络与大数据战略研究院院长齐爱民曾统计过,有关个人信息的法律有52部,行政法规有42部,司法解释或者文件有50部,部门规章更多。
但是众多法律法规并没有形成完整体系,企业违法行为难以认定,用户维权也很艰难。
不过,纵然没有高额的罚款,用户也会用脚投票。
雅虎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后,有研究显示多达97%的用户会对雅虎失去信任。
当一家企业不能保护他们的用户数据,用户的信任将很难回归,即便“中国人更加开放,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服务或效率”。
Copyright © 2021 深圳市维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