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新闻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行业新闻

网络攻击与数据泄露的隐患

发布源:深圳维创信息技术发布时间:2020-11-06 浏览次数:

2017年数据泄露攻击超过850起,其中很多都导致了客户个人信息和财务信息被盗。

上升的还不仅仅是数据泄露事件数量,其造成的损失更是飞涨。

《纽约时报》报道,到2017年3月,塔吉特百货已为其发生于2013年11月的数据泄露付出了超过2.02亿美元的代价。

美国最大医疗保险公司Anthem最近刚刚同意支付1.15亿美元用于解决源自2015年客户信息被黑事件的集体诉讼问题。

一、网络攻击动机网络攻击动机各异,Hackmageddon.com给出了下面4个:网络犯罪网络间谍激进黑客主义网络战

1. 网络犯罪近3/4的网络攻击在本质上就是犯罪,比如从金融账户中直接盗取金钱,偷窃信用卡信息,索要赎金等等。

2014年塔吉特百货遭遇的网络攻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
截至目前,网络犯罪已成为公司企业和监管机构的关注重点。

2. 网络间谍紧随其后的就是网络间谍。

此类攻击是为了获取交易秘密和其他机密商业信息。

2017年3月,邓白氏公司52GB数据库被盗,内含3370万各大公司职员及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。

该数据库被其竞争对手公司用于发起针对性电子邮件营销,邓白氏公司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

在可确定攻击动机的案例中,网络间谍攻击占比10-15%。

3. 激进黑客主义激进黑客主义时常见诸报端,但基本上被公司企业无视,因为其目的往往是社会性或政治性的,不涉及金融财务。

比如说,2017年2月,某匿名黑客组织搞摊了疑似托管儿童色情内容的多家暗网网站。

与网络间谍类似,激进黑客主义攻击的数量不多,占比也在10-15%左右,在不同国家随各个竞选周期有涨有落。

4. 网络战政府支持的攻击或仅仅是为了制造混乱的网络攻击,都被定义为网络战。

基本上,网络战就是发生在互联网和信息流上的广义的战争。

这种网络攻击是每年发生频率最低的一类。

二、10种常见数据泄露攻击技术如前文所述,攻击技术一直在进化。

10年前的常见攻击技术与近些年的常见技术完全不同。

这种变革不仅仅是代码驱动的,设备也是驱动因素之一。

安卓移动设备已成网络犯罪重灾区,突破移动设备的攻击技术数量也随之倍增。

最近几年最常见的10大攻击技术如下:

1. 恶意软件/销售终端(PoS)可能1/3的攻击都是奔着联网PoS去的,为了盗取信用卡和借记卡信息。

家得宝和塔吉特就是此类攻击的受害者。

2. 勒索软件2017年可谓勒索软件年,WannaCry简直让全世界各大公司、政府机构、学校、医院等等团体和个人“想哭”。

这种恶意软件的常见路数是“不付赎金就曝光你的秘密”,或者“不支付赎金就让你用不了自己的电脑”。

还有另一种勒索方式是,“想隐瞒自己被黑的事实?先把赎金付了吧!”Uber遭遇到的就是这后一种勒索。

3. 账户劫持个人账户、公司账户和云账户都会被劫持,一旦电子邮件、计算机和系统账户被劫持,黑客就可能入手账户拥有者的个人信息、财务信息,用以直接从金融账户中转账,盗刷信用卡/借记卡,或者进行敲诈勒索。

4. SQL代码注入因为本来就是为网上查询和互动设计的,所以数据库网站及应用特别扛不住SQL注入攻击。

如果防护不佳,黑客可通过Web应用向数据库服务器发送代码,无需口令就能访问服务器,然后获取到该服务器连接的系统或网络的访问权,之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了,比如上传恶意软件、劫持账户之类的。

5. 拒绝服务单机拒绝服务或分布式拒绝服务。

后者是网络战和激进黑客主义的主力拒绝服务攻击方式,黑客从成百上千乃至数十万个源头向目标系统或网站发送流量洪水,造成目标流量过载,带宽耗尽,致其系统宕机,网站下线。

而且,此类攻击往往还会在大量流量的掩护下混入木马和其他恶意软件。

6. DNS劫持类似域名盗窃,黑客将用户的域名查询请求重定向到自己控制下的域名服务器(DNS),通过虚假“输入支付信息”页面来盗取Web流量或金融信息,或者诱骗Web用户下载恶意软件。

7. 恶意跨框架/Java脚本与DNS劫持类似,恶意软件在受害设备上加载貌似合法的页面,盗取用户输入的数据,或将用户导引到黑客控制的网站。

8. 零日漏洞新型散布技术。

恶意软件通常在网上广为传播,但零日漏洞不一样:针对某个程序或系统漏洞的恶意软件会先行放出,但其激活要等到漏洞被发现的时候才进行(所谓“零日”),所有恶意动作都在“零日”完成——数据窃取、泄露、下载恶意代码等等。

由于恶意软件并不是即时激活,便可在在“零日”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悄悄扩散。

9. 暴力破解不耍任何花招,单纯靠自动化试错来定位口令或数据加密标准密钥。

比如说,如果口令有5位,暴力破解程序就挨个尝试数字和字母的每一种排列组合,直到发现正确的口令。

10. 凭证填充暴力破解的另一版本——自动反复尝试利用部分登录信息获取账户权限。

考虑到大量数据泄露事件已经让数亿人的信息全部或部分泄露,该技术可谓危害巨大。


  • 上一篇:企业如何解决内部数据泄露
  • 下一篇:数据在云端储存是否安全
  • Copyright © 2021 深圳市维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    粤ICP备2021016007号